6)第443章 风雨前的平静_家兄朱由校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个大旱,让大明本该达到五千万两的岁入,暴跌到三千九百万。

  现在大旱只是稍微褪去,即便不算海外,大明本土也达到了收支持平的局面。

  算上瀛洲、交趾、旧港、南州、琉球府等地,这才实现了盈利一千二百万两。

  曹化淳想到旱情的减退,心里都不免的庆幸。

  只是相比起他的乐观,朱由检却是乐观中带着些焦虑的。

  他没记错的话,明年旱情会比今年减退的更厉害,甚至无法做到波及山陕两省全境,只能在河套以南、关中以北,宁夏以西、太行以东的范围波及,其余各省皆无大旱,水灾。

  上述的这些地方,尤其是在陕西境内的范围,实际上整个陕北已经成了无人区,陕西的人口都聚集在了关中平原和汉中平原,以及河套平原这三块不缺水的平原上。

  因此,明年陕西的百姓,总算是摆脱了六年大旱大灾的窘境,至于山西的百姓虽然多,也在受灾范围内,但人数不太可能会超过四百万。

  这四百万人,算作一百万家庭,大明只需要以工代赈一百万人就足够。

  相比起今年南北四百多万,和前两年七八百万需要养活的家庭相比,明年将是自天启七年以来,大明过过最好的一年。

  这是朱由检的乐观所在,也是他选择犁庭扫穴的一个原因。

  不过他的焦虑,也是源于灾民。

  天启十一年的百姓生活会变好,但天启十二年开始,北方的大旱持续衰减,但南方会再度爆发大旱。

  这是第二轮大旱的开始,这次的旱情长达十二年,并且波及南北,另外朱由检也不确定更往后会不会还有大旱。

  因为历史上的十二年后一年是崇祯十七年,由于崇祯上吊自缢,李自成败北,满清入关,因此天下动荡,很多文人都没有记载这一年到康熙年间的各种旱情、灾害。

  十年的时间里,大旱是就此消失,还是因为战争动荡人口减少,耕地充裕导致百姓不再关心旱情,这都是朱由检需要考虑的因素。

  他得做好这十二年的准备,也得做好二十二年的准备。

  迁移的事情不能停,犁庭扫穴后开发东北和旧港、南州势在必行。

  “明年的移民,除了迁移印度厮当、齐国的诸藩就藩地移民外,其它朝廷内部的移民暂停一下。”

  安稳之年移民成本大,饥荒之年移民成本低。

  明年大明的财政情况会很好,甚至能在年底达到三千万两的存银,以及铸币厂的九千多万两存银。

  但这并不是说大明就能大手大脚的花银子了,相反大明还得收紧财政,除了以工代赈外的所有移民任务都得停下。

  火车不能停,因为它将关乎第二轮大旱后的百姓迁移难题。

  人口稠密的江南三省一旦爆发旱情导致绝收,那大明可拿不出养活七八千万人的粮食。

  这个地方的人口必须迁移,哪怕迁移过后会导致当地商贸凋零,朱由检也必须要这么做。

  江南的大旱,朱由检没记错的话,基本是在天启十六年才开始陆续爆发,前面的只能波及几府,后面的就是一省省的波及。

  他有六年的时间,不管是海运还是陆运,不管是迁移东北还是迁移旧港、齐国,总之他需要火车和蒸汽机船。

  与朱由检的蓝图相比,大明的工业速度太慢了,尤其是蒸汽机。

  “军备院研究蒸汽轮船怎么样了?”

  朱由检询问起了蒸汽轮船的事情,曹化淳听后连忙点头:

  “登莱和天津的分院,已经下水了三千料的蒸汽轮船,基本都能正常运行,现在在进行六千料的蒸汽轮船研究。”

  朱由检对于军备院的速度进展并不奇怪,因为这研究的是商船和货船,不是军舰。

  另外,目前大明的海军舰队已经足够应对好望角以东的各种战事,这种时候没有必要搞出战列舰来给欧洲人灵感。

  只有战事焦灼的时候,大明才能释放超越一个时代的科技,来结束战争。

  “蒸汽轮船的研究加紧,资金不足尽管拨发,不用询问我。”

  知道了军备院的近况后,朱由检对曹化淳最后吩咐了一句,随后摆手示意他出去。

  “奴婢告退……”

  随着曹化淳退出去,殿内也再次陷入了平静……

  第二更晚上十点左右

  请收藏:https://m.fqxs123.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