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百一十五章 无名小镇的见闻_重生水浒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小二便将酒菜摆了上来,栾廷玉也是有点饿了,当下将茶水放到了一旁,拿起筷子,一口酒,一口菜的吃了起来,酒过三巡菜过五味,面前的五六个盘子都空了,栾廷玉也吃饱了,刚要起身付账,便听得外面一阵乱乱哄哄的,有人的呼喝声,也有惨叫的声音,吵吵嚷嚷。

  栾廷玉来到窗户前,扒着窗户往外面看去,果然,在大街上,由打东边来了一队人马,打头前走着的是几个衙门口的衙役,拿着水火无情棍,驱赶着街道上的行人,一边大声的呼喝,只要是有人稍微的走慢了那么一点,上去就是一棍子,打的人惨叫连连,一时间本来祥和的街道变得鸡飞狗跳。

  在几个衙役的后面,是一队人马,中间簇拥着一顶轿子,看轿子的样式就能够知道坐在轿子里面的人身份不低。

  不同的官品,在轿子的形制类型、帷子的用料颜色等方面都有严格的区分。一般的官吏,得用蓝呢或绿呢作轿帷,所以有“蓝呢官轿”、“绿呢官轿”之称。另外,轿子按其用途的不同,也有种种不同的名字:皇室王公所用的,称为舆轿;达官贵人所乘的,叫作官轿;人们娶亲所用的那种装饰华丽的轿子,则称为花轿。抬轿子的人有多有少,一般二至八人,民间多为二人抬便轿,官员所乘的轿子,有四人抬和八人抬之分。如清朝规定,凡是三品以上的京官,在京城乘“四人抬”,出京城乘“八人抬”;外省督抚乘“八人抬”,督抚部属乘“四人抬”;三品以上的钦差大臣,乘“八人抬”等。至于皇室贵戚所乘的轿子,则有多到十多人乃至三十多人抬的。

  此外,乘轿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规定,处处显示着封建社会里森严的等级制度。古代轿子的形制上也有规定。例如在清初皇帝后妃乘坐的豪华的辇,亲王坐的轿子是银顶黄盖红帏。三品以上大官虽可用银顶,皂色盖帏,在京城内四个人抬,出京用八人。四品以下只准乘锡顶、两人抬的小轿。至于一般的地主豪绅,用黑油齐头、平顶皂幔的。

  而这么外面的这一顶轿子便是一个县令的规格,前后两个人,虽然官不大但是排场不小,看得外面鸡飞狗跳的场景栾廷玉重重的叹了口气,这还是他当初保的大宋朝廷吗,一个小小的县令便是如此的做派可想而知知府,节度使和朝廷的大员是何等的排场。

  想当初自己在边关沙场浴血奋战,舍生忘死的抵御外敌,可是呢,后面到处都是贪官污吏,腐蚀着大宋的这棵擎天巨树,想到这里,栾廷玉当下感叹了一句:“如此官员,如此朝廷难怪天怒人怨,百姓纷纷揭竿起义,乱世将启啊。”

  那个县令的仪仗队走了过去,留下的只有遍地的狼藉,楼上的小二这个时候也是走了过来,

  请收藏:https://m.fqxs123.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