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0章 早就被人盯上了_争霸三国,开局先偷孙吴的家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洛阳是大汉的都城所在,高官富豪遍地,别的不说,这种地方消息是最为灵通的。

  刘洪虽然并无实质的高官重权在身,但也是宗室中的名士。刘洪府上突然大张旗鼓的被送进了好几车礼物,如此高调,自然会受到有心人关注。

  再一打探,居然是丁氏书坊又刊印了三本算学书,被这刘洪看中,准备向天下的算学大家推荐这几本书。

  丁氏书坊虽然在洛阳开设时间不久,但已经在洛阳有很大的名气,其出售的丁氏纸,甚至有超越佐伯纸的趋势,更不要说印刷术一出,天下士人莫不震动。

  东汉时期,在很多士家大族依赖家学的同时,办理私学之风也甚是盛行。其中,固然有部分大儒热心教化天下之因,却也离不开名利二字。

  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读书人的数量增加很大,在儒家成为官学、显学的同时,儒家内部也分化出很多学术流派。为争夺话语权和学术地位,各流派之间内卷十分激烈。

  太学初立之时,只按照儒家的五经,设立了五经博士,随着诸多学派的兴起,太学已经设立了经学十四博士。

  儒家经典还是那《诗》、《书》、《礼》、《易》、《春秋》五经。所谓经学就是,研究儒家经典,解释其意义、阐明其蕴含义理的学问。

  十四博士就是十四个被官方承认的经学流派:《易》有施、孟、梁丘、京氏;《尚书》分欧阳、大、小夏侯;《诗》分,齐、鲁、韩;《礼》,大、小戴;《春秋》分严、颜。总共十四博士。

  注意,这十四个流派,都属于今文学派。在今文学派之外,还有古文学派。

  今文学派和古文学派是儒家两个大的学派源流,其实这个名称是后世总结出来的,当时并不这么叫。

  两者差异怎么来的哪?

  秦朝时,焚书坑儒,使许多经书亡佚。西汉初年,官方乃请遗老、长者口授经书,而以当时所使用的隶书记录成书,称为“今文”。

  后来鲁恭王弄坏孔子的宅子,在墙壁中挖出了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都是用古文书写,称为“古文”。“今文”和“古文”撰写的经书,有很多差异的地方。

  西汉时,当时已成名的经学大师都是传承的“今文经学”,为了保持其学术统治地位,根本不愿意承认古文的真实性。

  但到了东汉,今文经学的传承派系已经固化下来,学术领袖的位置不够分了,很多未能在今文学派中获得足够地位的大儒,为提升自己的学术地位,转而支持“古文”,脱离今文学派自立源流,逐渐形成了“古文经学”。

  古文经学是新的学术领域,出论文,发文章容易,东汉年间,古文经学日渐昌盛,汉末时,大儒服虔、马融、郑玄皆尊习古文。

  此外在儒家成为官学、显学的同时,其

  请收藏:https://m.fqxs123.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