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百八十九章 政制院工作报告以及新的规划_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人口,就足见现在再推广这些东西的话,粮食产量完全超出了人们的需求。

  要不是朝廷每年都在花钱购置粮食放入常平仓里作为救灾储备粮,而且还出口到西夏、辽国、高丽、日本去,恐怕现在的粮食价格已经低得不能看了。

  所以新作物的出现并不能改变什么,除非政策上调整,鼓励多生多育,让人口出现爆发性增长,才能缓解产粮增多的问题。

  “但我听说还是有很多贫民吃这些东西,虽然说这些东西本来就是当粮食吃的,可大部分百姓的生活习惯很难在段时间内改变过来,如果有米面的话,没有人会选择吃红薯和土豆。”

  范仲淹提出异议道:“这似乎说明了一些根本性问题。”

  “是啊。”

  蒋堂感叹道:“这几年虽然朝廷轻徭役、减赋税,但贫困百姓还是非常多,特别是那些山区当中,即便粮食产量够养数倍于大宋丁口,可还是有相当多的百姓挣扎在生死边缘。”

  赵骏想了想道:“这是社会财富分配不均匀的问题,从今年开始,朝廷还是要继续施行新政,各类政策以后要常进行改变,不能墨守成规。”

  “你有什么想法?”

  晏殊问道。

  “要确切地改善贫困人口问题。”

  赵骏指出:“很多山区交通不便、信息不发达,而且宗族势力强大,古板守旧,即便有好的政策也很难传达出去,必须加大对基层的宣传工作。”

  现在粮食是完全够人吃的,很多平原区百姓,比如河南、河北的华北平原,即便家里再困难,也很容易获得渠道和信息。

  他们可以就近去河南府、开封府、大名府、应天府等地打工,所获的报酬养活一家老小绰绰有余。

  而且随着经济发达,手工制造业愈加繁荣,各类工坊如雨后春笋一样冒,用工短缺的问题逐渐暴露,商人开始和地主们抢人,造成了地主阶级被迫降地租来挽回佃户人口。

  从某种方面来说,这肯定是一种良性循环,不管是地主降低地租,还是老板提高薪资,对于农民和打工人来说,都是一个好消息。

  然而这也仅限于河北、河南、四川、江浙等经济农业发达的地区,像湖南、广西、江西、福建、贵州等多偏远山区情况就没那么好,很多山里依旧维持着以前的生态,贫民生活并不能得到改善。

  或许唯一的变化就是红薯、玉米、土豆、花生之类作物普及之后,原本他们挣扎在生死的边缘,现在哪怕在山区被收高额的地租,至少还能有口吃的,饿死的事情会变少许多。

  赵骏又强调道:“真正改善民生的最好办法还是基础设施的建设,朝廷只能督促各地地方官府努力改善民生,把贫困百姓从生死线上拉到贫困线上,要想实现富裕,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范仲淹问道:“汉龙,你

  请收藏:https://m.fqxs123.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