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四百二十八章 对王安石进行思想教育_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试错的机会。”

  “可若掌管一个国家,一旦颁布了错误的法令,失败的政策,那么整个国家的发展和百姓的生活都会万劫不复。”

  “所以我们要贯彻那个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道理,贯彻学习和积累知识这个道理。”

  “以后在颁布政策的时候,哪怕你觉得方向是对的,只是中间某个环节出了问题,导致国家偏离了原有道路,让百姓处于水深火热当中,你就得去思考。”

  “去想到底是自己错了,还是中间某个环节有差错。”

  “然后找到问题之后,再去改变,去寻找解决的办法,而不是眼看着它错了,却依旧继续这么走下去。”

  “你明白了吗?”

  赵骏双眼目光直直地盯着他。

  之前赵骏就对赵祯他们分析过,王安石变法本质上并不坏,也非暴政。

  那为什么最后反倒害得老百姓妻离子散,乃至家破人亡呢?

  就是施政的中间环节出了极大差错,吏治没有搞好,让下面那些官吏把一个好政策,变成了坏政策。

  王安石不管知不知道这里面的问题所在,但事实就是,他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而是依旧一根筋地把这个变法政策实施下去,导致百姓过得更加不好。

  所以赵骏如果真要把他培养起来,首先就要改变王安石的思想,对他进行潜移默化,要他向自己学习,学习“赵骏思想”,把他变成自己人。

  否则要真是依旧是历史上那个王安石,哪怕政策出了问题也还是没有改变,就显然不适合接赵骏的班,或者入政制院当一名宰相。

  此刻王安石被这一番话说得有些晕。

  但稍微消化过后,就渐渐回味过来,然后缓缓开口说道:“知院的话,如至理名言,下官会细细思量。”

  “嗯,好好学,好好看。”

  赵骏又道:“如果你不明白,那我最后来问问你,你从地方上再到汴梁,有什么感悟?”

  “地方上这些年虽然稍有起色,但依旧贫困,远不如汴梁富庶。”

  王安石想了想,随后感慨道:“距离上次来京,短短四五年时间,汴梁的变化,让我叹为观止。”

  “你知道为什么吗?”

  赵骏问。

  王安石想了想道:“因为汴梁是天下中枢。”

  “这只是其中一方面。”

  赵骏笑道:“我刚才还让你透过现象看本质,你怎么这么快就忘了呢?”

  王安石就拱手道:“下官愚钝,还请知院明说。”

  “因为汴梁的地理位置,政治因素以及朝廷的规划,这是多方面的一个因素。”

  赵骏说道:“汴梁东西南北居中,水陆交通发达,去全国各地都不算特别远,因而容易成为交通和经济枢纽。再加上朝廷将此地作为首都,来往客商云集,天下商品和新鲜事物也最容易集中,所以像水泥、钢铁都迅速流通至此,共同构建了这繁华的城市。”

  “原来如此。”

  王安石恍然大悟,但心里却在想,那不跟他说得差不多?

  不过仔细想想,好像他说的也确实不如赵骏那么详细,分析得也不如对方那么透彻,一时间又有些惭愧。

  赵骏继续说道:“我之所以跟你说这些,就是要告诉为什么要看事情不要只看表面,而要看本质。你作为一个县令,你就得去想如何让本县发展得更好,百姓衣食无忧,农业、商业繁茂,让本县百姓穷苦。若只看到表面而不在乎本质,那么将会一事无成。”

  “同理做一州知州,一路转运使,乃至一国宰相,都要找到其中的关键,问题在何处,才能一步一步,完成你心中的理想。”

  他轻轻敲了敲桌子道:“就好像这桌子敲一敲就会响,那它为什么会响你能明白吗?或许想搞明白这个道理很容易,但一个国家该如何发展,该如何富强,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多学,多听,多想,多问,只有如此,你才能进步,才能明白治国之道。”

  “这就是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吧。”

  王安石已经心悦诚服,站起身恭恭敬敬地道:“知院的话,令我醍醐灌顶,我愿意听从知院安排,只希望能够好好学习,用知识来武装自己!”

  赵骏欣慰道:“孺子可教矣。”

  王安石。

  终究还是会上自己的船!

  请收藏:https://m.fqxs123.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