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0章 死胡同_我忘了自己自杀的理由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却怎么也睡不着,心里默数着数,一直熬到天亮。

  星期六,早晨六点,我们又启程了。走了将近二十分钟的样子,我们见到了一个很大很大的洞穴。显然,这个洞穴绝非人工挖就的,否则洞穴的穹顶就会有柱子支撑着了,可实际上,支撑着穹顶的却是一种神奇的平衡力。

  该洞穴有一百英尺宽,一百五十英尺高。其下的土地因剧烈的地下震动而裂了开来。土块在巨大的推力之下,四分五裂,留下了这个阔大的空间。我们是地球上第一批下到此处者。

  在洞穴那里黑糊糊的石壁上,可以观察出石炭纪的全部历史,地质学家可以毫不费力地看出其不同时期的特征。煤床被沙石或细密的页岩分开,仿佛受到上层岩层的重压。

  这个时期比中生代早。当时,由于炎热和不断袭来的潮气的关系,地球上存在着许多的巨型植物。但是,在地球周围有一个水蒸气层,把太阳的光线全部吸收掉了。

  由此看来,地球上的高温并不是源自太阳这个新生的巨大火炉。说不定当时这颗恒星尚未做好发光发热的准备。在那一时期,地球上尚无所谓的气候,在两极同在赤道一样,都是一片酷热。那么,这种热量源自何处呢?

  无疑是发自地球的内部。

  与里登布洛克教授的理论相反,地球内部蕴藏着大量的热能,它的作用力一直达到地壳的最外层。植物因无阳光照射,既不开花也无香味,然而它们的根却深扎在炽热的地层里,拼命地在汲取生命力。

  树木很少,但草本植物不少,而且草地、蕨类、石松和封印木却遍布各处,望不到边。这些植物属于稀有植物,现今都不算太多,可在当时,却是成千上万地生长着。

  煤的形成就赖之于这些植物。当时的地壳具有伸缩性,由于地球内部液体的流动,形成了许许多多的沟隙和凹陷。植物大面积地被淹没在水下,逐渐沉淀,变成泥炭,然后,由于发酵而完全矿化,因而形成了巨大的煤层。

  但是,工业国对之毫不知爱惜,大加开采,说不定用不了三百年,这些煤层便会被采尽、耗光。

  我在继续往前走着,一边在思索,一边在继续观察这一部分地层的丰富的煤矿藏。也许永远也不会有人来开采它们,因为开采这些深层煤层并非易事,代价昂贵。何况许多地壳都蕴藏着大量的煤,何必舍近求远,弃易近难,非要跑到这儿来开采呢?

  所以我在想,这些煤层势必永远保持原样,直到世界末日。

  我在继续往前走。一行三人中,只有我因沉浸在对这些地质状况的思考之中,忘掉了道路的漫长。气温与我们穿越熔岩和板岩的路段时一样,没有什么变化。可是,我显然感到自己嗅到了一股原始碳氢化合物的气味。我立刻意识到,坑道里存在着大量的被矿工称之为瓦斯的危险气体,万一爆炸起来,后果不堪设想。

  幸好,我们没用火把照明,这真得感谢路姆考夫的伟大发明,否则,瓦斯一遇明火,便会立刻爆炸,不但此次探险之旅宣告结束,而且探险者也一命呜呼了。

  我们一直到傍晚都穿行在这个煤层坑道中。叔叔在尽量克制着水平延伸的道路给他带来的焦躁不安。周围一片漆黑,二十步开外就什么也看不清了,所以根本就无法估计坑道到底有多长,何处是尽头。我开始觉得这条坑道将会是无限长的了。六点光景,突然间,前面出现一片石壁挡住了去路,而且上下左右都未见有通道。我们已经到了死胡同的尽头了。

  “很好,”叔叔大声说道,“我至少知道该怎么办了。我们并没走在萨克努塞姆所走的道上,只能返回了。先休息一晚,明天往回返,三天内就可回到那两条坑道交叉的地方了。”

  “是呀!”我说道,“只要我们还有力气的话。”

  “怎么会没有力气呢?”

  “因为明天我们就没饮用水了。”

  “因此就该丧失勇气吗?”叔叔狠狠地瞪了我一眼说。

  我没敢再吭声。

  请收藏:https://m.fqxs123.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