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一百七十四章棱堡_战国藤原幕府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从而达到有效封锁,但棱堡本身仍然存在一些盲区。

  星形要塞并不是自诞生起就是有棱有角的模样,在英国、意大利、罗德岛、法国现存的15-16世纪修建的城堡中,明显的可以看到星形要塞从圆形到锐角型的演化。

  而锐角型星形要塞在16世纪中叶不仅已经出现,而且已经开始迅速普及,最直接的证据就是1565的马耳他围攻战和1570年的塞浦路斯征服-尼科西亚之战,而英国使用了锐角型棱堡的雅茅斯堡修建于1547年(英国不是锐角型棱堡的发明地,说明锐角型棱堡的发明要早于1547年),此时锐角型星型要塞已经开始成熟。

  在星形要塞的发展中,有两大派系,各自依据当地地理条件,分别发展出了具有特色的星形要塞体系。

  首先便是意大利体系。

  意大利地区多山区地形,石料资源丰富,很多地区地下水位相对较深,所以意大利系星形要塞的主要特点是主要以砖石作为建筑材料。

  由于很多要塞没有足够的水填充护城河,所以原本是护城河的壕沟被充分利用,由于敌人攻城时壕沟几乎是必经之路,笔直、狭窄的壕沟限制了敌人的空间,且壕沟内不会有任何掩体,所以意大利系要塞有专门针对壕沟中的敌人的杀伤手段。

  另外就是荷兰体系

  荷兰作为低地国家,地下水位相对浅,同时缺乏可利用的石材,所以荷兰根据本国实际情况发展出了荷兰系星形要塞。

  其特点是,充分利用地下水位浅的地理条件,在壕沟中充满水,人为制造护城河,这样就可以延缓敌军行动,敌人坐船攻城时就可以用火炮攻击敌船,而敌军在船上挤作一团,即使是用排枪射击也很容易杀伤敌人,而16-19世纪的绝大部分时间内军用枪械都是前装枪,士兵一旦落水便会报废身上所有火药,这样游泳渡河攻城也是不现实的。

  而缺少石料,则导致荷兰系星形要塞主体由泥土配合砖头构筑,这样带来的好处是,更容易卸力,同时战后对要塞进行修补作业会更加的方便和节省钱财。

  当然棱堡有好处也有缺点,但是在这个年代,好处明显强于缺点。

  所以现如今我想做棱堡,那么技术上没有任何问题,毕竟佐嘉城旁边便有一群葡萄牙人。

  当然我也要考虑到自己的财力问题以及日本的实际情况。

  比如成熟的棱堡防御体系非常复杂,甚至有很多的小堡垒拱卫主堡,也就是皇冠堡。这是我的财力几乎无法承担的。

  于是我前往佐嘉城的圣保罗教堂和一些有过战争经验的葡萄牙人讨论了很久,同时考虑到这个时代的日本几乎没有火炮的存在,于是对堡垒防御体系大致草图做了一些简化。

  棱堡只是作为城池的防御体系而存在,城池主体先不谈,棱堡防御体系由内向外依次是主堡(同时作为常备军营房)、过道+防御平台(棱形)、土堀(连接水道可注水)、向下的内斜坡+主棱形防御平台、水堀、外低内高的防护坡道。

  同时为了省钱,也考虑到这时代日本几乎没有火炮威胁,所以所有的防御平台应该加装的防护墙和马面强全部取消,改为铺设厚厚的土层,只是在最外围垒出半人高,半米厚的土堆夯实作为防护墙。

  铺设的土层还可以种植树木花草等改善环境,遮挡敌人视线,同时也可以战时种植玉米、红薯、麦子等旱地作物补充粮食消耗。

  同样为了省钱,能用木制的地方便用木,但是最外围和第二道防御平台主体不能省钱,首先要用土夯实,然后包一层石块作为底座。

  可以说也马上就要开创日本石制城堡的先河了。

  最终我定下大致草稿后,由那群葡萄牙人填充细节,然后由谱请奉行们介入。

  请收藏:https://m.fqxs123.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