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五八零章 戴雨农出马_辛亥大英雄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级战列舰特格霍夫号(非民国海军拥有)上的4座305mm三联装舰炮全部放到海峡要塞上,加强对渤海海峡的控制能力,还准备在海岛上放两个鱼雷艇和潜艇大队,配合北洋舰队在必要时封锁海峡。

  当然海军也不会那么保守,得知迁都的事情后程壁光先表示支持,又提出胶海防御线计划。即必须确保拥有封锁胶州半岛至朝鲜海州这条防线的能力。当然,他最后也发扬了海军伸手要钱的本事,委婉提出还需要4艘战列舰、4艘重巡洋舰才能确保首都安全云云。

  台湾岛级重巡洋舰还没全部交付就又伸手要经费,杨秋实在是受不了海军的厚脸皮。但看在他左一句保卫首都,右一句为国尽忠,加上正式迁都也需要海军支持,干脆让国防部以招标方式向各家船厂寻求4艘新重巡洋舰的设计,但建造需要等到1927年左右。

  陆军肯定因为要加强津京地区防御拿到不少经费,海军又招标4艘新重巡洋舰得意洋洋,空军当然也想来分杯羹。于是薛慕华亲自找杨秋要求建造新飞机。却没想直接被踢出国防部。不是杨秋不知道航空重要,而是王助和巴玉藻都告知发动机获得突破已经不远,所以再造一堆帆布木头很不合算。

  军队需要调整,京津地区也需要能压住阵脚确保过渡期不出乱子的官员。他想起从埃及度假回来正在国防大学短期进修的王庚,和萧安国商量后,任命他出任京津警备区司令。同时又调山东省国社委员,青岛市长,曾在哈佛大学学习金融和管理的史译宣出任北京市市长。

  现在的杨秋和国社可不是10年前望着袁世凯夹袋里那串能臣武将流口水的地方势力了。国社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全国最大人才库,全国七成官员和军官都是国社党员,绝大多数华人工程师也都加入国社或愿意听从杨秋调遣。史译宣就是其中佼佼之辈。不仅将青岛管理得仅仅有条,还是全国第一位出国考察招商的学者型市长。

  和平时期的军队调动总会引发关注,中央警卫师又被誉为军中之军,是国防军九大核心主力之一。102师北上自然免不了有人议论,暗暗猜想调动背后的意义。随着海军要求增加渤海海峡防御的预算报告递交到国会,迁都的声音开始喧嚣尘上。由于还没到公布时间,所以无论是总统府还是总理府,对此事都三缄其口,但老北京城的一些迹象还是让有心人明白迁都恐怕是势在必行了。

  无论是迁都还是冲刺中的第二个五年计划,都没影响到一些人的工作。

  从福州驶来的四海轮缓缓驶入坤甸港。码头上接亲地或伸头眺望,或高举写着名字的纸牌,焦急的看着正在下船的乘客,旁边船工们则吆喝口号,准备等船停好抓紧时间上货。

  

  请收藏:https://m.fqxs123.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