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39章:墨水战场_血魂1937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义、法西斯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并为发动战争、全面侵华制造了“法理”基础,进行名目张胆的文化挑衅。

  可以说在日本侵华“国策”的形成过程中,日本家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

  全面侵华战争开始之后,日本战争决策层越来越认识到,虽然战争的核心是武力战,而扩大武力战效果的则是经济战、思想战、宣传战,其中尤其以宣传战的影响最大。

  因此在“七七事变”爆发之后,日本军部立即在全军设置了军报道部。在军报道部的组织下,日本各报纸和新闻社派遣了空前阵容的随军记者进入中国战场。当时,由各报社直接派遣的记者称“特派员”,受陆、海军委托派遣的则成为军队文职人员,隶属陆、海军省报道部,称“报道班员”,他们分别穿着不同的制服,也佩挂胸章,其中享受高等官待遇的还与作战部队军官一样佩戴军刀。在大举进行军事进攻的同时,日本政府开始进一步强化国内的军国主义体制,要求举国一致进行侵略中国的战争。

  为配合日军战场上的进攻,日本在全国实施“文坛总动员”。绝大多数日本作家都以各种方式“笔征”,积极服务于日本侵华战争的需要。卢沟桥事变之后的第四天,日本首相近卫文麿迫不及待地召集各新闻通讯社的代表“恳谈”,要求他们全面“协力”日本的侵华战争。7月13日,近卫文麿又召集日本几家著名的杂志社《中央公论》、《改造》、《日本评论》、《文艺春秋》的代表,向他们提出配合战争的要求。8月24日,日本政府发布《国民精神总动员实施纲要》;9月25日负责战争宣传的“陆军情报委员会”升格为“内阁情报部”。至此日本的战时政策已经初具雏形,日本国内的报刊、广播等舆论工具也开足马力,向国民全面展开了规模浩大的战争宣传。

  “七七事变”之后,日本一些文人、记者,以及“士兵作家”、随军僧侣等,纷纷携笔走上战场进行“笔征”,组成鲜为人知的“笔部队”。他们以笔为枪煽动“圣战”、美化战争,为侵华日军歌功颂德。与那些在战场上杀人不眨眼的日本鬼子兵朝夕相处的,还有一批日本家、记者、诗人等。

  “笔部队”主要由随军记者、士兵作家和职业作家三部分组成。这些“笔部队”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进行“笔征”,或为侵略战争摇旗呐喊,鼓吹侵略,美化战争;或一手操枪一手握笔,一边亲自参与屠杀,一边宣扬“圣战”和“武功”;或参加各种军国主义文化和组织,炮制“战争”……

  “笔部队”的采访报道必须严格遵照军部的要求,从而完成“笔征”的使命。所以“笔部队”热衷于采访报道那些在日本已有知名度的士兵。友

  请收藏:https://m.fqxs123.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