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一五章 补官_争霸三国,开局先偷孙吴的家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丁宽在洛阳重新建立了尚书台之后,算是彻底恢复了几州之内的中枢--郡--县管理体制。

  而这套体制重新建立之后,要想能够很好的运转,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补官。

  大汉到了后期,实际上的官制已经非常的混乱,灵帝卖官鬻爵,逼得很多有良心的官员,弃官而走,而大汉官员认职,有一个着名的限制性条款,就是三互法。

  这个三护法的设置,原本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朝廷委派的官员与地方势力形成勾结。但随着大汉各大世族的形成,通过门生、故吏、姻亲等等,各种复杂的关系,实际在大汉的官员之间已经形成了异常复杂严密的人际网络。

  三互法过于刻板的条款约束,与这个复杂的人际网络,实际上已经产生了剧烈的冲突,很多地方的太守等职位,经常因为三互法的限制,无法选出合适官员而长期空置。

  蔡邕甚至曾专门上表,建议废除这个三互法。可见这个三互法,到了大汉的末期,已经严重不符合实际的需求。

  汉灵帝在世之时,通过卖官鬻爵,很多宦官的党羽、亲族大量出任地方官位,而诛宦之后,这些宦官的党羽,纷纷弃官而逃,同样造成了大量的官员空缺。

  之后董卓入洛,天下大乱,大汉朝廷中枢对于地方已经彻底失去了控制,很多各种原因出现的官职空缺,更是没有办法进行及时的补任。

  而且即使朝廷下了委任,是否能够实际上任,也要看个人的能力。略微盘点一下,历史上这一段混乱时期,中枢委派的刺史遭遇,就能看出这段时间官员任职的混乱情况。

  荆州刺史刘表,被委任之时,南阳已经被袁术占据,根本无法去上任,只能单骑入荆州,最后依靠荆州大族支持才得以上任。

  豫州原本朝廷任命的刺史孔伷死后,袁术、袁绍、陶谦都表过豫州刺史,皇叔刘备就是因被陶谦表为豫州刺史,才被称为刘豫州,但朝廷任命的刺史郭贡却几乎没有在豫州上任过。

  兖州刺史刘岱死后,兖州的官员迎了曹操做刺史,但朝廷刚开始并不承认,而是委派了金尚去接任兖州刺史,不过金尚却被曹操赶跑了,他之后就投靠到袁术这里,袁术与曹操的封丘之战,就是打着送金尚上任的名义。

  最出名的就是扬州刺史刘繇了,他被封为扬州刺史的时候,袁术已经占据了淮南,他只好跑到了江东去,其后又被孙策击败,丢了扬州。

  连这些刺史都没法轻易上任,更不要说很多郡国的太守、国相等职位,更加是混乱不堪,很多地方军阀都在胡乱委任,根本不受朝廷管辖了,例如刘皇叔的平原相官职,就是公孙瓒委任的,给本不是什么朝廷官职,难怪孔融派太史慈找他求救,他会感叹“孔北海居然知道我刘备?”

  请收藏:https://m.fqxs123.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